按月配资股票配资 如何构建以原始创新为核心的产业生态? 第七届浦江医药健康产融创新发展峰会在沪举办
发布日期:2025-01-11 12:27    点击次数:99

按月配资股票配资 如何构建以原始创新为核心的产业生态? 第七届浦江医药健康产融创新发展峰会在沪举办

由上实集团、上海医药、上海生物医药基金和上海前沿共同支持的第七届浦江医药健康产融创新发展峰会(简称“浦江峰会”)近日在沪召开。本届浦江峰会以“链接未来”为主题按月配资股票配资,邀请科学家、企业家与投资家从原始创新、临床支持、产品准入与定价、企业实践以及资本对接等角度共同探讨“中国医药企业的下一站”。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表示,生物医药产业与汽车通信等产业不同,其创新链较长但产业链较短,源头研发创新能力是整个产业链的核心价值所在。“生物医药产业的竞争具有国际性,始终面对全球的激烈竞争。”陈竺表示,“在创新药研发方面,我们不能永远停留在跟随式策略上,还需敢为人先,通过科学布局,瞄准前沿性、颠覆性技术领域,明确主攻方向,强化基础前沿探索和关键技术突破,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2024年,距离被视为我国医药创新“元年”2015年已过去10年。10年间,我国创新药研发实现了多项从1到N的发展,在CAR-T、ADC、双抗等全球前沿疗法方面,实现了与全球水平的并跑甚至是领跑。但不能忽视的问题是,无数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仍然亟待通过创新来解决,比如,如胰腺癌、脑胶质细胞瘤等恶性肿瘤尚未诞生有效疗法;自身免疫性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离治愈还有相当长的距离。

与会嘉宾表示,低垂果实大部分已经被摘完,如何攻克疑难杂症,进一步预防控制疾病尤其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延长生命,改善生活质量,应该成为生物制药行业下一步的着力重点。

复旦大学教授、上海尚思自然科学研究院院长鲁白指出,产业创新存在同质化竞争、原创缺乏、基础研究投入及转化不足等问题,可以探索利用人工智能及临床队列研究等模式创新推动新药研发。

上海生物医药基金合伙人、上海生物医药创新转化基金总裁郭秋杉表示,BD(业务拓展)交易资金自2022年起就已经成为与一、二级市场投资金额相当的资金来源。

自2023年我国生物医药License-out总金额超过License-in,到今年License-out首付款金额再度超过一级市场融资总额,我国生物医药企业筹资来源的变化不仅为我国当下生物医药艰难的投融资环境指明出路,也从侧面证明了中国的优质资产开始在海外受到国际认可,中国制药企业自主开发的产品和分子已经拥有强有力的竞争实力。

郭秋杉认为,海外药企如今愈发频繁来中国“扫货”,背后的首要原因就是数量,“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新药研发中心,新药研发管线在全球占比超25%”。

另一大原因则是“物美价廉”。公开数据显示,对比国内外前十大交易的总金额和首付款,我国BD交易项目显示了极高的性价比——首付款仅为全球的六分之一,总额却占据了接近全球的半数。

这使得我国的创新药企业在BD交易中必须对合作的可持续性保持警醒,同时也必须思考,如何提升中国的创新药资产在BD合作中的议价能力。

宗申动力2024年三季报显示,公司主营收入74.05亿元,同比上升26.0%;归母净利润3.91亿元,同比上升4.78%;扣非净利润3.69亿元,同比上升2.3%;其中2024年第三季度,公司单季度主营收入25.92亿元,同比上升42.97%;单季度归母净利润1.09亿元,同比下降4.08%;单季度扣非净利润1.01亿元,同比下降8.12%;负债率53.23%,投资收益2783.43万元,财务费用5774.6万元,毛利率14.18%。

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智能算法生成,不构成投资建议。

提升我国创新药研发的原始创新能力,将成为未来中国创新药企在BD交易中掌握议价权利的关键。上海医药执行董事、总裁沈波表示,上海医药作为上实资本发起的数只生物医药基金的重要LP,深谙生物医药创新规律,积极推动从创新成果向商业化创收加速转化,助力产业创新。

沈波表示,在行业的调整与变革中,上海医药将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成为推动生物医药产业1+1>2融合发展的动力源,这其实也是全球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的大势所趋。

校对:祝甜婷按月配资股票配资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


Powered by 联华证券_券商股票配资_证券公司配资门槛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09-2029 联华证券 版权所有